線上付款 會員 客服.答客問 與我們合作 換為簡體
國 寶 開 講
謝昕潤老師譯注《黃帝陰符經》 - 國寶開講/紫微國寶
第178講 謝昕潤老師譯注《黃帝陰符經》(修道)


看放大圖

《黃帝陰符經》,簡稱《陰符經》,在道家和道教的重要性不下於《道德經》和《清靜經》。撰人不詳,傳說出自戰國黃老家之手,一說係北魏.寇謙之或唐.李筌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八仙之一、呂純陽仙祖之師--鍾離權真人曰:「黃者中央之色,帝者君主之名。中以統於五行,帝以治於萬物。陰者性之宗,符者命之本,此《陰符》之旨。內以修身,外治家國,包羅天地,總御群方,古今得道仙真,皆因此義以至於无為矣。」(見道藏《黃帝陰符經集解》)

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說其自己:「理透《陰符》三百字,搜通《道德》五千言」。丘處機(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見註一)的高足尹志平(全真教第六任掌教,諡號「清和妙道廣化真人」,見註二)認為:「道人雖未能廣學,《陰符》、《道德》、《清靜》三經,又豈可不學。」

謝昕潤老師注:
道法自然,自然之道靜,道人煉丹修道入太清至靜,隱隱然與自然合符抱一,謂之陰符。
人人自身大藥
古有仙真丹道
字字句句門鑰
若人前曾道脈
今次復能道心
自又相逢相識
煉丹修道逍遙
功成身退之道
(2021辛丑年.端午)


【神仙抱一演道章上】
原文: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謝昕潤老師譯文(以下同):察知天運作的道理,操持天運行的方法,一切皆可控可盡達。

原文: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于天。
譯文:天機自然地外露,人人可盜之而用,故稱賊。天有五種巨大的能量交替變化,得知並掌握其運作運行的道理和方法者,可臻昌明。得天之五賊者透過中心點的施作,可使其廣行於全周天。

原文: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譯文:無垠無形、能量無盡的宇宙,其運化之道濃縮相應於人之手,單手指節十有四,雙手指節合共二十有八,相應周天二十八星宿,得知此理者由小窺大,可知宇宙千變萬化的本體大周天,與人身小周天機轉相應之理。

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譯文:人,係由天性所生,天性會影響人心,故曰天人合一;人心瞬息萬變,如:忠心貪心狠心煩心耐心開心…,人心每一次的變化都是一個機兆的開始。因此必須先立足於天道運作規律之中,以進一步定數人的機轉和造化。

原文: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譯文:天發殺機、地發殺機,皆是道法自然而無心,人發殺機則不然,是人起了自私利己之心。《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發殺機,啟動星宿易位而轉,寒暑時令生之;地發殺機,啟動山川位移而吉凶諸地成之;人發殺機,即人起心動念也,會翻天覆地、錯亂動靜陰陽,不按天時節令進退,不讓地質休養生息,造成天翻地覆,其結果是人也將不存;人若能合天時之機變順天而發,千變萬變都會有其定數和基調可循,以及預期的效果可見,是故人應順天而行,不可恣意妄為。《道德經》第廿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由此故,人發殺機其力亦甚大。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另解:
《太上修真體元妙道經》默參顯體章第九:「始於情感,遂墮此中,恭諾之下,男女成形。來從五炁,中秉二儀,故未育未生之前,居母腹中,飲血受胞,以手掩其目,以兩足拳於頷,母之一吸,子亦吸之,母之一吐,子亦吐之。凡百動盪,內外相感,何識何知?何明何曉?天之炁混之,地之炁混之,人之炁亦混之,但有一息存焉。及其分育,天翻地覆,人驚胞破,如行大山顛失足之狀,頭懸足撐,而出之。大叫一聲,其息即忘。故隨性隨情,不可俱也。胎之一息,元復再守也,況乳以沃其心,巧以翫其目,愛以牽其情,慾以使其神,如此漸漸有茫茫之隔,釁釁之端,無復守胎之一息也。學道之士,當味此章,以求其要耳。訣曰:始於混沌,中成胎孕,七情六慾,歸于一定。出入呼吸,當來真性,胎息胎息,道中玄牝。」


原文: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譯文:人之性有巧有拙,巧者太過、拙者不及,終究失真,巧拙皆應使之伏藏不動。人身九竅,要者有三:目、耳、口,《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此三要動靜在於人心,人心可使之動,人心可使之靜,動者失真,靜者得真。動為心,靜為性,故《道德經》第五十二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原文:火生于木,禍發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練,謂之聖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譯文:木能生火,而木被焇(銷熔)之禍也會來得很快;這裡的火,也指人心及其無明火,無明火是禍端,令修道者走火入魔,一定要克制人心出現無明火。立國者頻頻制定國之法令,奸巧的人臣就會因應這些法令而來依附鑽營取巧,奸事隨之而生,這個國家也就潰決而難以治理了;這裡的國也指人身,人身之中奸邪一動,道就修不成了。能知道這層道理而修練治國(身)之道者,乃是能使百姓(自己)遠離災禍的聖人。天順曰生,天逆曰殺,萬物(包括人的七情六慾)由天(心)生之,萬物(包括人的七情六慾)也由天(心)殺之,這是大道運行的根本定律,大道天性沒有所謂的好或壞、忠或奸、正或邪、善或惡…,善人由天所生,惡人亦由天所生,天殺善人、天殺惡人,皆亦同,皆天性也。

【富國安民演法章中】
原文: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譯文:天地既生萬物,天地卻也盜殺萬物;萬物會盜迷人心驅生萬慾而自誤(《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人會盜用萬物之精華以滿足生理之所需和慾望之所欲。天地、萬物和人,這三才之間互有所盜,也互為制約,形成動態平衡和安定。

原文: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譯文:所以,攝食合於四時化育的新鮮食物,攝食合於自己生理體質的食物,身體有需要時才攝食而不貪口慾,食該食、飲該飲、藥該藥(食藥同源),四肢百骸全身自可得到調理而體健,一句食其時,道盡了道家注重保健養生的思想;人若能虛其心,順應天地機轉與天合發,縱然週遭萬物萬化,人也能預期萬物萬化的結果而安然自得。
「食其時」還另有食氣、煉丹、澄心、清神、平炁、靜精、抱一、歸無、無無亦無、湛然常寂等修練的層面,而這一切都需從日常保健養生開始,續循內功外德齊頭並進,缺一缺二俱不可成。道家曰湛然常寂,佛家謂如如不動,儒家重經國濟世;於道曰仙、於釋曰佛、於儒曰聖,同一不二也。釋空寂,儒剛猛,而道歸根,《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原文: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
譯文:一個時時清楚自己元神狀態的人,是真神也,更因為不會有任何時刻不知道自己元神的狀態,此之謂真神。
另解:廣成子曰:「人知外象有吉凶之兆,即禱而信求其應,不知自己身中有神,外可通天地,內可修鍊成道,顯自己陽神通聖,何勞外求?因精生炁,精者炁之母,神者炁之子,此為三寶,鍊成真人,乃謂神仙。故曰所以神也。」


原文: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譯文:日月循行有其定數,大小、遠近、快慢也皆有其定數,知而取用者,聖大而可達成就的功用就出顯了,原本看不見摸不著、貫達天極地極的神功,也就得明示而出顯了(神,明出焉)。能知道這些定數而取用者,即能盜用天地造化之機也,然而天底下非道之人卻不能發現(見,通現)和知曉天地日月有這些機轉和盜用這些機轉的方法,即便已和丹道聖典面對面,也無緣相識其真面目。

一部《道德經》,不同的閱讀者,會讀到作者闡述不同的層面:
其一、天地造化。
其二、聖人治國。
其三:兵家用兵。
其四、養命修性。
其五、以上四者,皆是作者託名借喻,總觀《道德經》全文,字裡行間無一不是丹道,字字句句諄諄教育後人練丹養命施作觀念及爐鼎火候控制心法,凡夫俗胎可由此徑通仙道, 道祖聖道無疆矣!


原文: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譯文:有德之人(君子)得知天地機轉和盜用機轉的方法後,會嚴守分際躬身力行;無德之人(小人)得知天地機轉和盜用機轉的方法後,則會輕賤天命和人命。強加私心己意於他人者謂之輕命,因其為了私慾,意圖干預或輕率侵擾他人的命行路徑,是謂小人。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近於《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強兵戰勝演術章下】
原文: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目。
譯文:盲人強於聽力,聾人強於眼力。閉絕某一種本能之後,反而能激發出十倍的出奇不意能耐;無分晝夜時時刻刻,勤修精炁神三寶合符抱一,則能激發出難以估算的萬倍能量。心之所能,來自萬物的啟發,心之所不能,同樣也來自萬物的迷亂,萬物或啟發或迷亂之機轉,取決於心眼之洞見(目者,眼也)。此段原文通《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旨在闡明修道方法。

原文: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
譯文:天,不含情感地運轉運行,不以物生而喜,不因物死而悲,沒有階級之分,不會厚此薄彼,所以能公平公正地對萬物施予無盡的恩惠。雷霆雨露、疾風和風,無一不是天恩。性達至樂,就會太過,樂極生悲也,過猶不及也,性達至靜,可以養廉而使心至無慾生(養性論),是故性至靜可虛其心,虛其心則無其慾。以無慾之心盜天之五賊,將之用於天下之大公。禽者擒也,拿捏之道在於虛心使入於空(方法論)、平其炁(方法論)、清其靈,使靈歸於無(境界論)。

原文: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譯文:生死互根,恩害也互根互生,善惡互根互生,忠奸也互根互生,《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上尊德之人,已內化到自己不察覺自己在行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下賤德之人,會一直將德掛在嘴上到處宣講,於仁、義、禮、恩、害亦同),是以無德…。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生即是死、死亦是生,生是生、生也是死,死是死、死也是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皆是道也。知此者當下得生,能生生不息,故得永生,是謂當下解脫;不知此者當下不得生,因其心對過去生糾結、對現在生迷惘、對未來生憧憬,故曰當下不得生。不思自渡當下解脫,而憧憬於未來世可遇他者渡解,耶?


原文: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聖。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故以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譯文:眾人以為高深的天文地理係高聖不可攀,我則以能知審天時、量度地物者(哲,貫通而知之),為平凡的日常。眾人會擔心自己不夠聰明而遭欺騙,我則不賣弄高聖玄虛來欺騙眾人,不尊聖,就不會有不尊凡之分別心,是為道心。所以賣弄高聖玄虛者,即是沉水入火自取滅亡的無道之人。

原文: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寖,故陰陽勝。
譯文:自然之道靜無所靜,無中能生有,故天地萬物由此而生。天地之道如水之無處不滲透的互寖彼此,所以陰陽二氣相推互有所長,同時也互根互依互存(正邪不二論)。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陰陽相推、正反相搏而循環不止,反、正相搏開啟了道動,而生有天下萬物;自然之道靜,循環不止的道動之有,生於道法自然、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弱者)的至靜大無,是故有生於無。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此二句亦是丹道的重要心法之一,依此徑路前去可通仙丹妙藥室。


原文: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譯文:陰陽相推,而變化無窮生生不息。因此聖人知自然之道綿綿流長不可違,因而制定出可以觀察和利用自然之道的方法。

原文: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譯文:自然之道至靜若太清,非凡人發明的律曆數學所能完全記載和契合。至靜之道爰有神奇的器用,能化生萬物、顯萬象(《道德經》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聖人將萬象化約成八卦,結合六十甲子時令之變,以盡窺神鬼不漏之機(神機鬼藏)、以操持陰陽相勝之術(此為方法論),得此者,則道之太清至靜的大象就昭然若揭了(此為境界論)。

夫唯至靜,是故道家能獨處、能自處、能自適,自修而不假他求,能與天地同在、能與大道同心,道法自然而自然合符,回到自然的懷抱中如聖嬰,「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抱一為天下式,…誠全而歸之」摘自《道德經》第廿二章)。


註一:
丘處機(1148年1月19日-1227年7月9日),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丘處機為金世宗、金章宗、金衛紹王、金宣宗和元太祖成吉思汗敬重,並因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減少屠殺而聞名。在道教史和信仰上,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取自維基百科)

註二:
尹志平(1169年-1251年),字大和,道號清和子,山東萊州人,全真教第六任掌教,劉處玄與丘處機弟子,自少好學仙道,在山東一帶道觀修道,勤於打坐祈拜,曾隨丘處機到撒馬爾罕覲見成吉思汗。丘處機歸真後,尹志平嗣位掌教,創建燕京白雲觀,為朝廷舉行祈福齋醮,到多處宮觀講道,德高望重。期間全真教趨於極盛,信徒眾多,吸納和重建各地宮觀,歸入全真教名下主持。尹志平掌教10年,傳位師弟李志常,退位歸隱,諡號「清和妙道廣化真人」。(取自維基百科)
(謝昕潤老師 2021-06-14.若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免責聲明:本網站提供之服務和產品不保證絕對有效,且成效因人而異。
客服時間:週一~週五/10:00~12:00  地址:407 臺中市西屯區大容東街 66號 4樓 (C室)
客服預約:手機 0935 724 978/市話 04 2326 8278/Line ID:0935724978/E-mail:joyglobal999@gmail.com
本網站之圖文程式為百禾源資訊坊(統一編號:45867457)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翻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