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付款 會員 客服.答客問 與我們合作 換為簡體
國 寶 開 講
道德經說丹道 - 國寶開講/紫微國寶
第180講 道德經說丹道(修道)


看放大圖

《道德經》就是一部完備周詳的丹經!

【一】
一般人對《道德經》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多能朗朗上口,然而老子直到第二十五章才介紹道的本體及其化生宇宙天地的關聯。老子在該章談及化生宇宙天地的上位者,形容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命其名為「道」,接著說明名為「道」之「有物」是如何在天、地、人諸域周行不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譯:「有物」,其混有無法言傳的元素和能量,在尚未有天地之前就已存在,寂寥幽靜,獨立永存而無可取代更改,周行天下週而復始不停歇,可以作為天下的始母,我不知其名字,將其取字曰「道」,再強為取名曰「大」。

文: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譯:「有物」其元素能量大無極,於未作之時常消逝無有蹤影,始作時會在遠處細細出現(第六十三章: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續以靜守,「有物」會自遠反近、由細至大(第六十三章:圖大於其細),使天下萬物與其共振並作而歸根復返母命不殆,是以稱其「可為天下母」。因此,可為天下母的「道」其周行不殆時會有大、逝、遠、反等作用,故說「反者道之動」(第四十章),是能使萬物歸根復命(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其於天、地、人也都具有同樣作用。

文: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有物」周行不殆的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而人居其一。人之所以能有「有物」而大、而逝、而遠、而反,係因人有永存元性,其可與地相通,地之永存元性與天相通,天之永存元性與「道」相通,「道」則是依其「有物」混成時獨立而不改的自有本然。

【二】
老子在第十四章細細描述先天地生之混成有物的樣貌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古始以來名為道之「有物」,視之而無所見其名狀,曰夷;聽之而無所聞其名狀,曰希;搏之而無所得其名狀,曰微。此三者無可分割故混同於一體,其既不顯,卻也不隱,更無法用結繩記事記物的方式來形容其情狀及形狀,其化生宇宙、天下、天地之後即復歸於無物狀態,也就是沒有情狀及形狀的狀態,只能以象指之,但沒有可視、聽、搏的有形體樣,這樣混沌不清的狀態,稱之為惚恍。當其迎面而來時看不清其首,要隨而跟之也看不清其後。執古道之無(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方得以駕御流傳至今之有(第一章:有名,萬物之母)。以上即是古始之道,能知此,就能知悉道之「有物」的紀律、準則、綱紀和範疇。

【三】
老子在第六十二章闡明了丹道的身法,並強調求道而得道者,有罪以免:「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譯:我所講述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乃萬物之奧,是善於操作此道者的寶藏,並且是不善於操作此道者的保障。經過包裝的話術可以促升物品在市場中的尊高價值,經過包裝的行動也可以促進更多人加入追求高價的物品,那麼對於不善於操作此道的人,怎麼可以說放棄教導這些人就放棄呢!因此,立天子,置三公,所賜官舍雖然富麗有拱璧,更是早先一步就配賜駟馬之車供代步,如此種種都不如坐進此道、學習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是為什麼呢?不是都說:「求道並證得道的人,罪行可免嗎?」所以我所提倡的道乃天下之至貴。

這第六十二章有兩大要點:

第一點、丹道取信得證的身法是採用「坐」(不如坐進此道),此於東漢.魏伯陽所著《周易參同契》有著更進一步的指引:「坐垂溫」,煉丹的起手式是採坐姿,並向身體底部加溫。故而採站式者、轉手換步者,皆非老子之道。《周易參同契.明辨邪正章第八》明指下列方式皆非黃老之道:「是非歷臟法,內觀有所思,履行步斗宿,六甲次日辰。陰道厭九一,濁亂弄元胞。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晝夜不臥寐,晦朔未嘗休。身體日疲倦,恍惚狀若癡。百脈鼎沸馳,不得清澄居。累土立壇宇,朝暮敬祭祀。鬼物見形象,夢寐感慨之。心歡意喜悅,自謂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舉措輒有違,悖逆失樞機。諸術甚眾多,千條有萬餘,前卻違黃老,曲折戾九都。」

北宋.張伯端/紫陽真人所著《悟真篇》也詳述古來坊間流傳的眾多非黃老之道,以醒後人勿入非道:「煉五芽之氣、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納清吐濁、念經持咒、噀水叱符、叩齒集神、休妻絕粒、存神閉息、運眉間之思、補腦還精、習房中之術、以致服煉金石草木之類,皆易遇難成者。已上諸法,于修身之道,率皆滅裂,故施功雖多,而求效莫驗。」以及「房中空閉尾閭穴,誤殺閻浮多少人。」

第二點、求道並得道的人,其罪能免!(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然其罪能免到什麼地步呢?「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於是人,身死之後神靈永生而無有終時。

依道證得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這叫做歸根復命,可沒身不殆,是謂得道:「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第十六章)
譯:物作,使萬千眾物各回歸到其根,繼而續守之以靜,此謂復命。復命要能續以致虛極、守靜篤為常態,否則若使慾、心再度妄作,是謂不知常,此乃大凶!知常則能德容萬物以歸根復命,繼之以公正濟萬物,繼之以週全齊萬物,繼之以天之氣覆養萬物,繼之以道使歸根復命,繼至於道,復命之常乃可長長久久,壽而無有終時。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也有「无有終時」之說:「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无有終時,此其道生。」這是《黃帝內經》對真人的描述,其中「故能壽敝天地」一句,古來多數譯者都譯為「其壽與天地齊」,若此為真實,再觀其後接以「无有終時」,代表《黃帝內經》所認定的天地係「无有終時」之長在永不滅,此之認定與有些教門派別認為天地終有一日會四大皆空而滅盡者不同,或許是二者各自對天地之定義及內涵有所不同,若此,則二者不可混同而論。

或用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段文,真人「故能壽」、「无有終時」,而「敝天地」,敝者凋敝,「敝天地」代表天地有其終期,而真人在天地滅盡之後仍能壽而无有終時,那麼《黃帝內經》的「故能壽」、「无有終時」便與《道德經》第十六章之「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容…,沒身不殆。」的「沒身不殆」同義,與第三十三章之「死而不亡者壽」的「壽」相通。

【四】
老子在第七章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譯: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長且久,因其不以私心自用求一己之生存,公而無私故能長生。

這裡的「長」到底能有多長?「久」又能有多久?老子沒有明講,天長地久是針對「天地」二字一起出現時的說法。而當「天」一字單獨出現時,老子是怎麼說的呢?「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這裡的天等同道,而道就是「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之先天地生的「有物」(第十六章),由此觀之,這裡的「天」非常明確就是「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的無有終時了。因此,老子所說的「天」與「天地」應屬兩個不同定義與內涵的概念。

而「天乃道」的「天」是指哪一個「天」呢?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天下式一詞於第二十二章有定義:「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個「一」有多重要呢?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這個「一」是構成天清、地寧、神靈的唯一要件,因此也是放諸天下皆準的天下式。「復歸」在第十六章出現過:「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復歸」即是「歸根復命」,老子說「復命曰常」、「復歸於無極」,也就是回到第一章的開宗明義:「無名,天地之始」。這裡的「無名」就是先天地生的混成「有物」,其時間與空間皆無有極限,是稱無極。因此,我們或可將「天乃道」的「天」視為先天地生的「無極天」,而天地係由其所化生。整部《道德經》八十一章中,共有三十二章出現「天下」二字,這裡的「天下」就是指在「無極天之下」的十方三界三十二重天,而非獨指人類所賴以為居的天下。到這裡,可確知《黃帝內經》文內所說真人「能壽而无有終時」,其義與《道德經》同,是無有終時,絕非如某些頑空人士所主張人人終必四大皆空都要化為烏有。君若不懂道無極,切莫惑眾謾說意!

經過上頭的說明,我們再回過頭來翻譯第二十八章這一段「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譯:可視可見者曰白,視而不見者曰黑,知白守黑,知道看得見的(有名),循以守持看不見的(無名),使「有無相生」(第二章),使有無合於一,守住抱一之天下式,靜守玄牝門天地根,此之常德可使道與德和於一而無過與不及,使神與精得氣沖致和於一而復歸於無極。

【五】
第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譯:萬物身內陰陽俱有,然仍須得氣之沖、搓其陰陽以至合和始能至生。 精為陰,藏存於人身之五臟。神為陽,其於人身之內,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精與神此二者須沖之以氣方能和,故氣是精與神的媒介,《道德經》概稱媒介為「信」,使被媒介的雙方互為探取信物而合抱於一之意(抱一為天下式),第四十九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譯:人身之內若已出現使精與神合符於一的媒介,我即繼續持守這媒介;人身之內若尚未出現使精與神合符於一的媒介,我也繼續致虛極守靜篤直到媒仲出現,這叫做德信。人得精氣神三合和抱於一者,「神得一以靈」,故「有罪以免」而能壽而無有終時。

【六】
接著來聊聊歸根復命的方法,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谷神自始以來一直都存在,是幽微而無可測的生生之母,其生生之門,是生天地的根,不具形體而綿綿若存,啟其作用的方法是用之不勤。老子陳述了許多用之不勤的方法和心法:
  •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
  • 為腹不為目(第十二章)
  • 致虛極,守靜篤(第十六章)
  • 太上,不知有之(第十七章)
  • 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 以曲、以枉(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
  • 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第二十二章)
  • 守其雌、守其黑、守其辱(第二十八章)
  • 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
  • 勿矜、以無事、勿伐、勿驕、勿強(第三十章)
  • 知止(第三十二章)
  • 常無欲(第三十四章)
  • 下下往(第三十五章)
  • 言淡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第三十五章)
  •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
  • 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第三十七章)
  • 無為(第三十七章及其它諸章)
  • 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第三十八章)
  • 清靜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
  • 損之又損(第四十八章)
  • 常無心(第四十九章)
  •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第五十一章)
  • 塞其兌,閉其門。開其兌,濟其事(第五十二章)
  • 無為而民自化,好靜而民自正,無事而民自富,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
  •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第六十三章)
  •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
  •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第六十九章)
  • 以柔、以弱(第七十六章:柔弱者生之徒)
  • 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
這章出現「谷神」一詞,道德經文中除了有谷神,還有谷。谷神就是第一章的「無名,天地之始」,谷即為第一章的「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谷是有形之狀,谷神是無物之象。谷神其狀即如前第十四章所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人若能歸根復命,谷神就會再現,謂之谷神不死。歸根復命的方法就是「用之不勤」,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第二十九章也再次強調:「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譯:將欲取天下而人為之者,依我來看都不會成功。天下神器(即谷神),不可人為強作,不可人為控制,人為強作的會失敗,人為控制的會失去。

也就是說要歸根復命,必須先證無為,這裡的證並不是對天證、對地證、對人證、對神證…,而是對「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的「我自然」自證,自證自己能歸復到無始之前、「有物」混成時獨立而不改的自有本然,證得了,便是真人,證不得者,繼續浮沉生死循環不止。自古及今,屢有時下得意的知識分子動輒為文「某某人仕途不遂,只能回家讀讀老莊」…等,來嘲諷老莊思想是軟弱無能逃避不敢面對現實,殊不知證道得道的唯一方法就是不爭、無為、用之不勤,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故知此類知識分子亦屬惑眾的一群,以此,舉凡以高官、巨賈、權勢、法令、財富、人脈、偽知識等圖於丹道一途者,皆不得證。

老子對亂道之人出手是極重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第七十四章)
譯:眾民若不畏死,何能以死來威嚇眾民。若為了使眾民常畏死,而大舉用兵動武者,我可逕而殺之,看還有誰敢這麼做!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的「奇」是指用兵動武,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一旦用兵動武,天下就不再無事了,當然也就取不了天下,用兵動武也是老子教人為道時最為反對使用的:「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三十一章)

「吾得執而殺之,孰敢!」由此當知持道者其之決行雷厲猛利,絕非無知之非道者認為的軟弱無能逃避。

【七】
「民不畏死」的「民」是指我們每個人身上全部的有形器官、組織、細胞及水血等液,乃至無法言說的一切器質性物質,悉數浩繁,所以老子也常形容此等為「萬物」,道德經全文中的「民」、「百姓」和「萬物」全都是在講這個層面。例如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道德經的聖人是指善為丹道的有道之人,譯:因此善為丹道的有道之人致虛極、守靜篤,所採取的是無為不言的教化方式,依此能使萬物隨之俱作而不推辭。

此外,道德經全文中的「國」,皆是指吾人自己的肉身皮囊(釋家或稱色身),例如「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第七十八章),意指以道受理並以道處理肉身皮囊之塵垢者,即可成為自身一國的真正主人。「塵垢」一詞出於《莊子.齊物論》:「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遊乎塵垢之外。」釋家或稱其為「習漏」、「餘漏」。《悟真篇》:「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有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

人的肉身皮囊直接與構成生命之三魂其中的一魂對接連結並互為呼應,這肉身皮囊的「國之垢」一日不清除殆盡,三魂便多一日蒙塵,也就無有清靜、無有得道之時。

以丹道煉丹時,須先自證無為,而如何知道是否已證得無為呢?當煉丹者有作與無為並成時,身上全部的有形器官、組織、細胞和水血等液,乃至無法言說的一切器質性物質,會全部充滿氣感而熱蒸不止,也會感到全身的毛細孔都在呼吸,分秒自感汗細出不已,實則未曾有滲出一絲汗液,老子形容此現象為「萬物作」。一呼一吸為一息,善丹道者常於第一息便可使「萬物作」,《周易參同契》稱此為「伏蒸須臾間」,並且具體形容其「修之不輟休,庶氣雲雨行。淫淫若春澤,液液象解冰,從頭流達足,究竟復上升,往來洞無極,怫怫被谷中」,凡此種種皆是真實可感,因此是否已證無為或許騙得了他人卻騙不了自己。以此檢驗自己是否行於道,可不致落入瞎修盲練之死地,老子遠在兩千多年前就對多數人常犯的錯誤提出過示警,《道德經》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譯:人們之命難免有生有死,應生而生者、應死而死者,每十人各佔有三人;應生卻進入死地而死者,也是每十人佔有三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動之死地就是以動而非靜、有以為而非無為的方式來養生,卻又積重難返再三使用種種錯誤的方法所致,此乃求生而得死者。

善丹道者通常在施作達二百八十息至三百六十五息之間,丹即可成,道人得丹成而伏食之,故《陰符經》謂:「食其時」,《悟真篇》也說:「一時辰內管丹成。赫赫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語實堪聽,若言九載三年者,總是推延款日程。」二百八十息有如母懷子胎至二百八十天成而嬰兒生,《悟真篇》才會用「始覺男兒有孕」來形容,而三百六十五等同一年天數,這兩組數字都是互相呼應的。《黃帝內經》:「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歧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這裡的「有子」指的是煉丹時有物混成,「生子」指的是丹成。故煉丹時一息換兌一天,每成一丹而伏食之,即消除塵垢於一分,直至塵垢盡除。以一息得換一天,可知丹道之修道進程極其猛利。

【八】
老子在第四章深入解說丹道在淨除塵垢時的運作模式:「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谷神不死,道沖之以使其啟動作用,卻好像怎麼沖也永遠不會滿溢,淵深無可測似萬物之宗源,其能挫除金鋼利鑽的鋒銳、能解開木盤根錯節的紛亂、能柔和眩目刺眼的燄光、能混同一切無盡的塵土,湛然常寂如滅卻又隱隱存在,我不知其是誰生的孩子,其狀惚兮恍兮(第二十一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在宇宙未有之前就已存在。

淨除塵垢之運作模式的起手式是「道沖而用之」,沖字帶有三點水,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最上善而幾等同於道者,莫若水,水是煉丹時打通關的要件,《悟真篇》將「道沖而用之」的「沖」比喻為神水,將「或不盈」比喻為華池:「金丹之要在神水華池」。《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柔弱於水,而其能帶起道的作用,故說「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道沖而用之」,以上善而幾於道的水沖於谷神,使不死的谷神復作,復作後,能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裡的「其」是指積留在肉身皮囊中的塵垢,挫其銳的銳是西金,解其紛的紛是東木(紛字糸部,意指草木茂盛繽紛,或如綿、紗、紙材之屬,五行屬木。)和其光的光是耀,為南火,同其塵的塵是中土,道沖而用之的沖則為北水。意即谷神啟作之後,會將肉身皮囊內東西南北中一切諸方之木火土金水等萬萬塵垢混成而煉之,至木火土水等率皆滅盡,唯真金不怕火煉而成丹,其狀「湛兮似或存」,至此乃證得前述之歸根復命。是故,此丹又稱為金丹,丹道又稱金丹大法,《悟真篇》文內多次提及金丹一詞:
  • 「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煉金丹而得。」
  • 「學仙須是學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
  • 「丹熟自然金滿屋。」
  • 「萬卷丹經語總同,金丹只此是根宗。」
  • 「真精既返黃金屋,一顆明珠永不離。」
  • 「赫赫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語實堪聽。」
  • 「近來透體金光現,不與凡人話此規。」
  • 「通道金丹一粒,蛇吞立變龍形。」
  • 「真金起屋幾時枯。」
  • 「釋氏教人修極樂,只緣極樂是金方。」
  • 「以修生之要在金丹,金丹之要在神水華池,故《道德》、《陰符》之教得以盛行於世矣,蓋人悅其生也。」
稱金丹者,乃金性本空,是為真空,與地、水、火、風四大假空不同。地者土也,水即水、火即火,風吹草木花粉種子播於異地而衍生,是謂風生木,故風即木,當土、水、火、風(木)四大假空俱毀皆滅時,唯有真空金性永生不滅,故由丹道得證之仙真即金剛不壞,這正是秦始皇、漢武帝到晚年時求之而不可得的長生不老藥,蓋此二人一生好戰嗜殺,其思想言行皆與道違,當然無法自證無為,更遑論能獲得仙丹妙藥了。《周易參同契》也對金丹有所說明:「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伏食之,壽命得長久。土遊于四季,守界定規矩,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髮白皆變黑,齒落還舊所,老翁復壯丁,耆嫗成姹女,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悟真篇》:「釋氏教人修極樂,只緣極樂是金方。」西方三聖豈止緣在西方,是說西方即金方,乃取木火土金水五行方位之方便說,實則金性真空、圓而明通無有其方。金丹圓明通,仙真圓明通,三聖亦圓明通。

【九】
以上粗淺聊了一小部份的《道德經》,整部《道德經》就是完備周詳的丹經,老子已在其內文詳盡說明「有作命法」及「無為性法」,始於有作、成於無為,是命性雙修之無上經典,學丹道者尤須句句詳讀字字細解,親身施作體悟實證。老子於《道德經》內文諸名詞幾乎皆已親自下定義,全文皆可前後交互比對、左右參酌析解,如此自可明達丹道的一切。特別是全書乃老子親自以漢字撰寫,凡我以漢文為母語者皆能直接閱讀,可不受二手傳播之誤,能第一手見證老子的無上文明思想,乃是你我無極上善的機遇。

老子在道德經中細細說明了吾人三魂的由來及化生過程,單單這一部份就非常獨特稀有,老子並且透過五千言鉅細靡遺指導吾人如何修煉三魂以至圓明通透。當三魂皆圓明通透,便是三清,也就是說人人本就自有三清,這即是《悟真篇》所說的:「若能了得詩中意,立見三清太上翁。」這裡的「三清太上翁」一方面意指三清道祖,另一方面更直指吾人自有的三清。當吾人自有的三魂皆清而合抱於一,便是金剛永不壞了。

老子在道德經內文之用字遣詞始終直指核心,既不裝神弄鬼,也不故弄玄虛,更不會教人說誦讀道德經就會獲有福報甚至得道升天猶如可以交易,一切一切都是平實陳述而且可以實踐,可謂是聖典中的最聖典。

解讀《道德經》時只須於內文自取諸多內證即可相互勾稽充分滿足,實不須另藉其它經典或學說等外證強為其解,本文酌取《黃帝陰符經》、《周易參同契》《悟真篇》、《黃帝內經》和《莊子》等道家書籍內文引喻其義,實乃取其方便善巧而已,並不會、也不須要為《道德經》增添一絲一毫光芒。《道德經》、《黃帝陰符經》、《周易參同契》和《悟真篇》,這四部經典字字珠璣,皆可互參相驗佐證而毫無衝突,是自學丹道晉位仙真的至典。

【十】
  1.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譯:假使我確切已了知了道的一切,並廣為推行,會令我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有所畏戒的,就是如何施教。大道甚是寛廣平坦,但人們偏愛鑽進羊腸小徑。
  2. 《黃帝陰符經》:「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3. 《周易參同契》:「竊為賢者談,曷敢輕為書,若遂結舌瘖,絕道獲罪誅。寫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猶豫增歎息,俯仰綴斯愚。陶冶有法度,安能悉陳敷,略述其綱紀,枝條見扶疏。」
  4. 《悟真篇》:「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契論經歌講至真,不將火候著于文。要知口訣通玄處,須共神仙仔細論。」又言:「蓋近世修行之徒,妄有執著,不悟妙法之真,卻怨神仙謾語。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煉金丹而得。恐泄天機,遂託名數事而名。」
以上四部經典紛紛提出諸如「唯施是畏」、「小人得之輕命」、「恐泄天符」、「恐泄天機」等警語,是故,我不能也不敢僭越,因此於公開供網路眾閱之文章,僅敢止於淺談而未敢深論,讀者若根性猛利,便能自上列四部經典領悟正確的金丹大法。誠如我的仙師 張伯端/紫陽真人在《悟真篇》所言:「萬卷丹經語總同,金丹只此是根宗。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在乾家交感宮。莫怪天機都泄漏,只緣學者盡愚蒙。若能了得詩中意,立見三清太上翁。」祝福諸位善信閱眾學有所成。
(謝昕潤老師 2021-09-24.若有引用請註明出處


*免責聲明:本網站提供之服務和產品不保證絕對有效,且成效因人而異。
客服時間:週一~週五/10:00~12:00  地址:407 臺中市西屯區大容東街 66號 4樓 (C室)
客服預約:手機 0935 724 978/市話 04 2326 8278/Line ID:0935724978/E-mail:joyglobal999@gmail.com
本網站之圖文程式為百禾源資訊坊(統一編號:45867457)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翻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