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紫微國寶五術叢書
◆ 本區各篇文章著作權為謝昕潤所有
|
【著作權聲明】 以下文章和圖表著作權在冊,僅供網友在《紫微國寶》網站上進行在線 (online) 閱讀,並且嚴禁以任何方式進行複製、轉存、轉貼、轉寄、轉印、傳播。
第二節 陰陽五行和四季變化之道 【五行和五臟】
中醫學認爲人體內有五臟:肝、心、脾、肺、腎,分別掌理人體內的各種運作機制,相互之間有分工、有合作、也有制約,彼此緊接相扣,合力完成提供人體所需的各種能量。
中醫學非常注重整體平衡的概念,除了五臟,中醫學還有六腑,髒屬陰、腑屬陽,兩兩一組陰陽相應,肝相應膽、心相應小腸(心還有心包,其所相應的腑是三焦)、脾相應胃、肺相應大腸、腎相應膀胱。重要的觀念是,中醫學所稱的五臟,並非指解剖學上的個別器官,而是代表相關功能整合後的系統,例如「肝」包括了現代醫學所稱的神經系統(條達知覺)、消化系統(分泌膽汁協助消化)、循環系統(調節血液的貯藏和支出)、呼吸系統等功能,以及情志上的「怒」和「恐」。因此,中醫學的五臟六腑,其實包括了形而上之跨器官的系統運作特性,中醫學所指的各髒各腑,都是指人體某一功能的集合體,等於現代醫學所稱的一個或多個系統。
中醫學根據五臟在人體內的作用特性對應到五行的意象,將五臟和五行作出一對一的配屬關係,發展出中醫五行學說。例如「肝」系統具有條暢情志作用,與五行中的木之於條達作用相通。「肝」藏血,血可濡養筋,《內經》也主張:「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類草木,……是以知病之在筋也」,故肝屬木。餘之各髒,按其相關特性各與五行對應,分別爲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五行之間存有生克規則,例如木生火、木克土等。中醫學也將五行的生克規則運用在五臟之間,形成相互連系和相互制約的動能平衡系統。相生的連系系統爲: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相克的制約系統爲:肝克脾、脾克腎、腎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五臟相生關係使得各臟器可以得到來自其他臟器的資助和營養,並且相互連系。中醫學將生的一方稱爲「母」,被生的一方稱爲「子」,拿「腎生肝」來說,「腎」就是母,「肝」則是子。五臟的相生關係決定了母髒和子髒之間的依存角色,「母虛則子弱」,所以中醫學有時會透過補母的方式來治療子髒虛弱性的疾病,稱之爲虛則補其母。還有另一種情況是「母旺則子實」,這時候就要使用瀉子的方法來治療母髒亢進性的疾病。
五臟相克關係可以維持各臟器的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達到相互協調的動態平衡。五臟相克關係若是一方的狀態過強或不足,就會失衡,出現太過或不及的現象。例如在平衡狀態下的「脾克腎」,能使水份在體內正常代謝排出體外,如果脾功能不足,則克腎不及,會導致水濕在體內泛濫而出現水腫、小便不利等疾病。
五臟透過五行生克的原理交叉運作,不再是五個獨立作用的系統,而是構成一個多方同時交流往來的動態平衡體,太過或不及的失衡狀態,從中醫學的觀點來說,都是屬於病態的現象。
|
|
|